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和文化服务平台,既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地标,也承载着传播知识、滋养群众的重要作用。面对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这四年一次的“大考”,成都图书馆以1912年始建以来“开启民智,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不断改善办馆条件,深化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心图书馆的龙头作用,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以服务出效能 建设效益型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和文化服务平台,对全社会文明指数的提升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成都图书馆坚持服务效能优先的科学办馆思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成都图书馆全年365天开馆,节假日无休,每周开放时间为76.5小时。作为百年老馆,馆内现有各类纸本文献总量250.68万册/件,电子文献总量607.02万册。通过数年努力,已形成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均衡发展、共同服务的良好格局。通过多样化、跨系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成都图书馆与全国56个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关系,年文献外借量224.56万册次。此外,成都数字图书馆拥有9600万篇/册、共计100.39TB的海量资源,囊括23个优质数字资源库,面向读者免费开放。成都图书馆于2014年初开始在全市建设“数字移动图书馆”平台,目前已在各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了68台“数字移动图书馆”,新型阅读设备在大街小巷触手可及。此外,还在全市人员密集区域设置了5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成都图书馆还积极承担和发挥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职能。2013年至2016年,成都图书馆共举办各类讲座、培训753场,参与人数114022人次;开展网上讲座、培训共302场,观看人数50356人次;举办各类展览190场(含网上展览22场),参观人数975237人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237次,参与人数70051人次。在长期服务创新过程中,成都图书馆形成了有特色、有完整服务模式并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的“成图锦城讲堂”、“成图家长沙龙”、“成图阳光课堂”、“成图喜阅”馆刊、“成图决策咨询”、“成图阅创空间”6个服务品牌活动。周末公益讲座与阳光读书系列活动是特别受市民喜爱的文化品牌。有特色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先后吸引王蒙、麦家、阿来、易中天、林清玄、胡因梦、流沙河、李谷一、白岩松、六小龄童、李丹阳等众多名家参与,与读者分享艺术人生与阅读心得。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工作显著增强。从少儿阅读场所、设施、经费上予以保障,为少儿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成都图书馆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逐步建立起针对少儿读者“少儿阳光课堂”,不仅在本地少儿读者中人气颇高,还得到了成都市少工委和文明办的表彰,“义务小馆员”活动也获得文化部基层志愿服务项目表彰。
以学术促发展 建设研究型图书馆
作为副省级城市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在抓管理、重服务的同时,学术研究和创新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四年来,成都图书馆共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6部,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7项,厅局级科研项目数量2项,发表科研论文37篇,通过发掘馆藏资源、锻炼人才队伍、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等做法,成都图书馆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可行之路。
2013年,成都图书馆启动《中国西南地理史料丛刊》编纂科研项目,该丛刊总计44卷(册),已于2014年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此外,由成都图书馆主持编纂的《四库》大型文献学学刊也于2013年、2014年出版了创刊号和第二辑。成都图书馆和成都市古籍保护中心于2014年整理出版了四套古籍再造善本,分别是《林中丞书信集》、《食宪鸿秘》、《清代学者像传》和《芥子园画传》(第三集)。2016年与四川省图书馆合作,推出明朱墨套印本《诗经》、清手稿本《张船山手书诗稿》、明崇祯刻本《圣迹图》、明刻本《老子道德经》、明洪武刻本《玄奘译经图》和宋、元刻本《王状元集注东坡诗》六套珍贵古籍善本再造,为弘扬民族文化、加大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由成都图书馆副馆长,作家、学者、研究馆员肖平编撰的《巴蜀文化丛书》(共五册)于2013年出版。
成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馆的方志、图书、期刊、报纸等入藏类型丰富,收藏的名人手稿有2000多份。成都图书馆拥有古籍11万册,是全国第二批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古籍修复、善本再造有序推进,古籍普查工作已于2016年全部完成。为保证馆藏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保证馆藏结构的合理性和特色性,成都图书馆于2016年启动了“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项目与成都影像资料数据库两个馆藏专项规划。“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项目力求将自身打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诗歌图书馆。项目将完成征集实施中国新诗百年“百千万”工程——在100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甄选1000名诗人出版的10000册诗集。甄选出来的诗集均成为成都图书馆诗歌馆馆藏,编辑出版《成都图书馆收藏: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图录》并纳入《中国新诗百年大系》。成都影像资料数据库的首批3000幅老照片已整理完成,将提供给广大读者浏览,让社会各界人士研究、使用,让子孙后代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成都的历史文脉。
以协作谋共赢
建设集群型图书馆
自2012年开始,成都图书馆用三年时间,采用集群和加盟的方式实现了全域22个公共图书馆的全面通借通还,2015年7月正式启动了身份证免押金注册读者证,向全市推广零门槛的“阅读相伴一生”理念。从而建成了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完备程度最高的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体系。
成都图书馆还通过全市“读者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建立了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把市馆23个大类近9600万篇册的数字资源全部向注册读者免费开放,读者无论在任何图书馆注册均能立即享有成都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权,解决了区(市)县图书馆数字资源重复、短缺、低效等现实问题。同时构建起了完备的全市联合书目,读者使用集群检索系统即可查阅全市22家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并就近借还,有效提高了全市的文献资源共享水平。
成都图书馆建立了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进行点对点讲座直播,将市馆的文化品牌“锦城讲堂”同时投向各个区县图书馆,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共享讲座直播,共享讲座信息成果及专家资源,打造全市讲座资源库,建立网上讲座频道,促进全市讲座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打造成都人的“百家讲坛”。
通过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各类资源,成都初步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一盘棋”,通过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从2015年7月到2017年4月,成都实现了注册读者总量翻番,数字图书馆利用率同比增长40%。
以创新为根本
建设开放型图书馆
当今公共图书馆正在向创新型复合型图书馆转型。成都图书馆抓住契机打造“成都图书馆·阅创空间”和“风雅颂——西南四城市国学经典诵读邀请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由成都图书馆在2014年发起,并形成四城市(成都、昆明、贵阳、重庆)轮流举办机制的西南四城市“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国学经典为比赛诵读内容,拓宽城域文化建设空间,促进西南各城市之间的城际文化交流,不仅是传承经典、发扬传统在形式上的回归,为建设公共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文化氛围做了有益尝试,更是西南四城市首度携手合作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开启了区域文化联动的新模式。“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在举办地四城市取得了圆满成功,更获得了全国目光的关注。成都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作为区域联动公共文化服务,“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的提档升级,促进了更多城市的文化交流,让来自各个城市的选手以文会友,持续打造有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2015年6月,“成都图书馆·阅创空间”正式成立,入驻团队近10家。空间服务团队由图书馆资深学科馆员组成,可以为创客们提供专利检索、科技查新、竞争性情报等专业信息检索服务。入驻团队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创客活动,并延伸到区(市)县,与当地的创业者进行互动,把阅创活动辐射至成都各个地区。“成都图书馆·阅创空间”现已推出“创客散打”、“创客机器人”、“力剧场”、“灵慧亲子读书会”、“麋鹿青年成长计划”等阅创空间系列品牌活动。同时,阅创空间完成了虚拟孵化器平台的搭建,并完成虚拟网站及APP开发。虚拟孵化器平台可以帮助创业者展示创业成果,发布预期项目,寻找优质合伙人;帮助投资者筛选优质投资项目,与创业者在线沟通;给创业团队提供相应的创业在线辅导,解决创业方面的难题。该虚拟孵化器平台已于2016年5月正式上线。
主办单位:平武县图书馆
邮编:622550电话:0816-8826781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报恩寺街49号
copyright 2017-2020 by平武县图书馆ALL RIGHT RESERVED 蜀ICP备17017967号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