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晚晴》
唐代: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代: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夜喜贺兰三见访》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诗词。贾岛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
《点绛唇》
宋代: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
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点绛唇·金气秋分》由北宋谢逸所做秋分时节诗词。金秋已到了风清露冷、秋季过半的秋分时节。在凉凉的月光下,桂花香气飘得很远。遥想仙宫宴会,素衣霓裳翩翩起舞,仪仗飘飘,人影散乱,彻夜吹奏着昭华丝竹之声。
《中秋对月》
唐代: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李频,唐代诗人。李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
《送僧归金山寺》
唐代: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马戴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拥鼻》
唐代:韩偓
拥鼻悲吟一向愁,寒更转尽未回头。
绿屏无睡秋分簟,红叶伤心月午楼。
却要因循添逸兴,若为趋竞怆离忧。
殷勤凭仗官渠水,为到西溪动钓舟。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的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
秋分一首
宋代:苏籀
礎湿岚昏近海多,剑霜清刮手亲磨。
轮囷马栈非难整,索漠牛衣且勿呵。
好住延陵皋泽去,强同溱洧济人过。
坐令幽谷还乔木,感论中原喻尉佗。
苏籀,苏辙之孙,苏籀作为一代文豪之后,具有优秀的文学才华,这是从古至今人们所公认的。
《和侃法师三绝诗二》
南北朝:庾信
客游经岁月。
羇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鴈。
秋分俱渡河。
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鲍照之后的齐、梁、陈三朝和北朝,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宋代: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醖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强至,字几圣,钱塘(今杭州)人。庆历六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熙宁九年卒,年五十五。
《秋分》
佚名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
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
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
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早雁
唐代: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人间惟有杜司勋。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秋思》
唐代:杜牧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
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主办单位:平武县图书馆
邮编:622550电话:0816-8826781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报恩寺街49号
copyright 2017-2020 by平武县图书馆ALL RIGHT RESERVED 蜀ICP备17017967号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